〔重要分享〕廖玉蕙:再論「教育部全國語文競賽」!

【聯合報╱廖玉蕙】

前些日子,應國語推行委員會之邀,參加「教育部全國語文競賽諮詢會議」。我之所以獲邀,應該是在名人堂專欄寫的那篇反省語文競賽的文章〈菁英教育的語文競賽〉所引發的後續效應。

我發現會議中有好多校長或老師的發言,都以這樣為開場白:「我在教學現場卅年,教過國中、高中,也指導過許多次的語文競賽……」「我自己就參加過許多次的比賽,覺得很有用……」「我的孩子被指派參加過許多次比賽,老師都好盡心指導,讓他進步很多。」或「這些優秀的孩子需要一些舞台,可供他們發揮。」結論一逕是:「這個比賽讓學生獲益良多,希望能繼續辦下去。」面對這樣的菁英群,特別感受傳統之無法撼動的強勁力量。

我再三強調的是:語文競賽持續六十餘年,應確實評估其成效,是否真的提高了普遍的語文能力。譬如:這種演講比賽是否真的提高了師生的溝通能力;作文比賽確實促進了師生完整表達自己意見了嗎?是否能藉助朗讀比賽,抓住文章的節奏,讓師生一起寫出清暢的文章?少數人參加的注音字形比賽有否影響到學生少寫些別字或少些錯誤發音……這種事不能空口說白話,也不是幾位菁英憑個人經驗說了算,需要有嚴謹的全面性調查研究,以具體數字呈現,不能像開會時發下的文書,毫無根據就驟下定論:「本項競賽對提升學生語文能力頗有成效」。

實際上,我看到或聽到的狀況,跟國語委員會的說法有著相當的落差。

因為教育經費有限,有許多比語文競賽更重要且更全面的計畫常得不到經費挹注。我們應該思考:語文教育是不是該更著重全面的提升?而非依賴特定的菁英競賽?而因為比賽的敘獎、記功導致惡性競爭,甚至有選手村集訓的狀況出現,嚴重影響正常教學,甚至造成老師挪出大量時間訓練參賽者,造成同儕優劣對立,不利群育。

何況,評審標準的畸形,讓字音字形比賽考題淪入僻字化(一輩子都用不到的字紛紛出籠);演講、朗讀手勢橫行、怪腔怪調,稿子明顯有老師或家長背後操刀之嫌;作文則淪為名人格言的競技場,沒有一句出自肺腑。這些比賽不但無法達到全面提升語文的目的,甚至訓練些言不由衷的說謊技術,完全悖離教育的原始宗旨。

那些一再聲明個人或其子女參賽經驗者,依我看都是菁英,她們或他們的孩子正好就是在學校受到特別照顧的一群,自然感受到的全是競賽的好處,也因此希望全力鞏固這種菁英制度。其實,要提高語文程度的哪裡是這些優秀的人!需要提升的,正好相反的是那群被放棄的學生,被摒棄在參賽門外的。訓練資質優秀的學生更上一層樓不難,能提升非菁英的能力,才見真本事。教育淨從其易而避其難,只挑簡單的、速成的做,怎能積累百年樹人的根基?

如果教育部仍堅持維持這項傳統,讓小眾的菁英們有華山論劍、更上層樓的場域,也不是不可以。那麼,就請徹底顛覆傳統命題方式(務實而不走偏鋒),大幅重組評審結構(讓非教育體系內的專家也適度參與)、革新評審標準(不鼓勵造作、虛偽),並修正名不副實的敘獎方式(沒有能力指導者不能掛名),讓競賽回歸現實面與平常心,讓比賽呈現新意並具實質的提升功效。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2012/02/20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hch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